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约1840年),由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吴文彩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侗语道白和演唱的新的戏剧形式。侗戏最先流传于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后来又流入广西的三江、龙胜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村寨。
吴文彩借鉴汉族传书改编成了二出侗戏。一出是把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成了《梅良玉》,另一出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了《李旦凤娇》。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闹台、引腔、上下句、过门、转台、尾声等一整套唱腔和器乐伴奏曲谱,以及“∞”字形的表演动作,从此侗族有了自己的戏剧。
随着侗族社会的发展,侗戏的剧目也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侗乡已有侗戏剧目100多种,共分为两大部份。一是根据汉族戏曲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如《李旦凤姣》、《梅良玉》等,一是描述本民族的传奇故事,如《珠郎娘美》、《甫桃奶桃》、《金汉列美》、《吴勉》等,也有新编的剧目,如《三媳争奶》、《甫吊》、《甫贯》、《抢秀才》、《官女婿》、《岁艾传歌》、《送礼》等剧目,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侗戏成了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文艺娱乐方式,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2006年《侗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